《2=?》——读熊培云《自由在高处》有感
叶红宁
这本《自由在高处》,是我为数不多精读的书之一,只要吃完晚饭,就会坐在沙发上细细的看上一两章。之前看熊培云的《重新发现社会》,到后来的《思想国》,《自由在高处》,更喜欢这个作家了,他有着一份信仰。相比之下《自由在高处》更适合我,短小积极深刻。
《2=?》是《自由在高处》的一篇文章,主旨就是抨击现行的教育制度的。大家都知道1+1=2,但是当2=?的问题提出来时,不知道我们的孩子们除了1+1还可以写出什么答案。
之前一个朋友来看我,说到老师口中关于她孩子的问题,渐渐的我就开始按捺不住了,有些出离愤怒,举个例子来说,题目要求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归纳此文的段落大意,答案是“她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……”,孩子写成了“居里夫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……”,结果可想而知,一分未得;填空题“____的火焰”,孩子写的是“冷冷的火焰”,据说答案是“熊熊的火焰,燃烧的火焰”,结果也可想而知!
我不知道这样的教育以后还会会不会培养出诗人,也不知道能否培养出来感受到生活诗意的人们。
让我想起一个笑话:“李娜法网赢得冠军后,记者采访时最弱智的问题是:“你有什么感受?”比如李娜赢了,这样问她,说明对人的情感缺乏基本的认知——赢了当然高兴,还能有什么?观众想知道的是被摄像机漏掉的细节,比“感受”更深刻有趣的事!尤其不能容忍演播厅里主持人问现场记者这个问题,因为观众关心的是现场,而不是记者心里的想法!”
我曾经去深图听一个法国著名设计师塞吉?布罗什的讲座,他谈到关于如何培养一个设计家给中国家长一些建议时提到:一、坚持自己的梦想;二、有open的心态;三、拥有孩子般的好奇心……呵呵,听到这里,我笑了,如果真的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设计师,也许我们就应该多问自己的孩子2=?
从塞吉?布罗什给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签名中,也许我们就能了解什么叫open的心态,什么叫拥有孩子般的好奇心
周日,晚上七点,华灯初上,天边刚好挂着一道弯弯浅浅的月牙,我问儿子:“好漂亮的月亮,你看看它像什么?”,原以为他会说弯弯的小船,弯弯的眉毛,谁知道小朋友白我一眼:“难道你看不出来它像一个细细的香蕉,像一个锋利的爪子,像一个弯弯的笑脸,像一个被咬了一大口的饼么?”呵呵,妈妈真看不出来,因为我也是被1+1=2毒害了的人,孩子,希望在你心中,2=?也有着无数的答案!